欢迎阅读《福建师范大学校报》 - 福建师范大学

返回首页   第594期     合订本   报刊导读   小程序   更多期次
 
验证码: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!
请您注意:
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
・ 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
・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
・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
・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,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
・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


验证码:  
小 巷 深 深——关于童年的如歌散板
作者:林依标(我校校友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)


    导语:“童年”是首无字的歌谣,适合低吟和哼唱……
    一个童年快乐的人,灵魂一定善良而高贵。

    “福州西门外向西有一条逶迤的石板路,住着福威镖局林平之家。”金庸的武侠小说《笑傲江湖》开篇写的这条石板路,就从我家门前蜿蜒而过。
    自福州出西门,往西,经凤凰池、祭酒岭、洪山桥、洪塘、下安、科贡,到闽江分叉口的淮安村,这条石板路延绵20余公里。我家就在洪塘状元街的一段小巷——状元街上境、沟漧街五块石,由此向西约1公里,小巷即沿江而上,往科贡村、淮安村。在小路的南侧,金山寺已立闽江千年,成为福建独特的一景。
    洪塘是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,唐代的侯官县、宋代的怀安县,其县治都在洪塘附近。洪塘还是块文化宝地,历史上人文兴盛,最出名的是明朝状元翁正春,状元街因此而得名,还有兵部尚书兼抗倭名将张经、“闽剧创立人”曹学佺等。
清末以降,状元街一带是福州富商聚集地之一,规模较大的商行,有南北京果店“泰丰行”、酒库“元春”、酱鱼奇厂“同隆”、米行“瑞丰”、糕饼店“旺记”、燕皮店“永乐”、金银店“新华楼”、中药店“万安堂”、典当店“新隆”等,另有布店、书店、苏广百货店、饭店、点心店、扁肉摊、鱼摊、厨具店等商铺。
    历史常被时光偷换,而时代又善于变幻色彩。及我懵懂初成,状元街已成了新工农兵的时代:公社、供销社,蓖梳手工业——洪塘牌“蓖梳”是当时劳动妇女的主业。此外,打春卷皮、打“燕皮”、邮局、弹棉花、修车行、修鞋以及小小的私家诊所,早点摊子、夜宵担子,普通人的生计鲜明而凸显,尊文崇商已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儿时的记忆,播撒在小巷,积淀于光阴,一年四季上演的种种生动,皆是隽永的农耕生活画卷。

春天的小巷

    春天的小巷,是喧嚣的小巷,只一个“闹”字便了得。
    月光带着寒意,洒在早春的小巷,果树努力地生长,青竹拔节依稀有声,野草暗暗较劲,看似敷衍一季的野花,也顽强地撑出石缝,展露姿容;月光在后山的果林和池塘边闪现,远处一声声布谷鸟鸣,春夜的宁静就这样被打破。
绿阴萌动了,百鸟觉醒了,翻飞扑腾,在江边觅食、在田头跳跃、在枝头啾鸣,屋檐、草垛、树杈,到处藏着鸟窝,人们在鸟鸣中醒来了,开始一天的忙碌。孩子们提着书本穿行在树下,常得防备着鸟粪袭击。可也因了鸟粪,小巷百花盛开,成了花海之巷。四处觅食、迁徙的鸟儿,粪便里带着各类瓜果树木草花的种子,这些“破壁”的种子,随着粪便落地,遇到适合的水、阳光和土壤,就破土而出。小巷的石板路、家家户户台阶以及树下,长满了各种野花,甚至有紫云英,墙缝中还会罕现红豆杉的树苗。红豆杉因种子壳坚硬,无法“破壁”不能人工种植,但经鸟胃加工而破壁,就可自然生长。现在红豆杉的人工培育技术已很成熟,福建明溪县是“红豆杉之乡”,人工已种植十几万亩,其提炼出的紫杉醇还是很好的抗癌药品。
    小巷各类植物竞相生长,鸟儿的功劳最大。
    春,使生命涌动,而我们,也在乡情乡俗的血管里一天天褪去青涩,懵懂地成长……
    春节,每家每户要清扫庭院,洗刷门脸,贴春联挂红灯。巷子的红灯不只挂到正月十五,要过了正月二十一才收。正月二十一是普渡节,每年的这天,在外工作的人不仅要带着家小悉数而归,还要盛邀亲朋好友前来观看一年一度的游神及祭拜。
    小巷出过的状元、进士或武官等,数百年后被人们奉为神灵,记得文革前,真人庙和大王庙里都还保存其雕塑,文革期间被毁。这两座庙在1949年以前已作学堂,后来完全被当小学使用,几经修建,现在已是一所很现代的小学。庙毁后,直到80年代后期,村里又集资建了座小小的真人庙,重塑了神像,恢复了每年正月二十一的普渡游神祭拜活动。
    “游神”从正月十五后就开始准备了,祭祀那天,一对对高跷、狮舞、龙舞,依次而出,威严其行。穿撺其间的,多是闽剧打扮的演者(村里有闽剧爱好者,还有剧社),再循次是黑白无常、神像,拉拉洒洒,队伍长近千米。本地的神像游到哪家,主人就摆出香案,放上祭品,点燃香烛,虔诚祷告,于是队伍就地停下,表演、放鞭炮,为主家祈福。游神起于金山寺,终于瓦程塔,近三公里的行程,祭祀仪式要历时三小时多。孩子们追随观看,堪比欢郎。窄窄的小巷,两边伸出的木屋屋檐制造了许多“一线天”景观,阴雨的正月,鞭炮焰火冲天,整个小巷都充斥着浓浓烟雾,火药味刺鼻,故每次游神,必有119火警现场保驾,以防不测。
    这天之后,春节才算过完。然而孩子们的乐事还没完,“游神”过后会漏下许多未点燃的大小鞭炮,第二天,孩子们会沿路去捡,然后集中燃放。倒出火药,或集中一堆,置于平坦石上,或撒成条状,外加一根引线,点燃后像一道火焰;或将几根大鞭炮绑在一起,用吸水烟的草纸延长引信,点燃后,双手捂耳,仓皇跑开。
    每次的欢聚,小巷家家户户必有一道菜:春卷。春卷各地都有,但小巷的“春卷”独具特色。巷口叶家是祖传摊春卷皮的高手,到了这一辈名叫“细细知”春卷皮,皮薄,均匀,有韧性和嚼劲,堪称一绝。春卷馅一般不用豆芽而用包菜,但配料是各家不一。我家以主包菜加冬笋、豆干、韭菜、虾皮、肉丝等。包菜洗净,焯水至半熟,挤干,和上配料、佐料,好不好吃关键看主妇的手艺和经验,这也是诱惑邻居间互相品尝、评价的理由。
    春寒料峭,最闲不住的是孩子,光着脚板在石板路上飞跑,欢乐从来不因寒冷而停止。女孩子们两两分拨跳方格、踢毽子、抛沙袋、跳绳、跳橡皮筋;男孩们运动量则大得多,滚铁圈、踢皮球、摔纸片、打柿子核,踢铁罐:捡一个罐头盒,放在开阔地,大家手心手背,选出守罐人,令其闭眼、转圈,伙伴们四下躲藏,由守罐人寻找,被找到的则去替换守罐人,再寻找他人,依次循环,这个游戏比的是机警和速度。活动一小会儿就满头满身的热汗,此时常常甩掉外衣,光脚踩在石板上,很是舒适。

夏天的小巷


    树在屋旁,屋在树下。经年流影,两旁的木屋泛出氤氲的金黄,伴着蜿蜒无尽的石板路。而汩汩不息的,则是石板路下流淌的淙淙水声。
    夏夜,月光轻泻,木屋拥着树影,似披着一层银色薄纱。燕子、斑鸠、麻雀、喜鹊,归巢了,平静了;鸡鸭猪狗牛羊入圈了,也无声了。小巷忽然陷入了月光的海洋,一切回归安详宁静,劳作了一天的人们,此时停歇下来,享受这惬意时光。
    庭院早早洒上水,降了温,小圆桌支起来了,几个小菜安静地趴在桌上,闽江的蚬子、菜园里随手摘下的空心菜、土鸡蛋、丝瓜汤。男人们端起自酿的“青红酒”、“地瓜烧”,月光下浅饮,开始谈天说地。这样的饭桌夜话,主题随意,心情随意,无谓得失,该说的话儿,再拙的嘴也说得令人心动;不该说的,再巧的舌也恓惶打结。谈戏文、谈小巷春秋、谈家长里短,照样能烹饪一桌熨帖的话题。乡村的道德与戒律慢慢浮现上来,对小偷小摸痛恨,对小奸小诈揶揄,他们执守“小隙可以败大节、小恶也会污大善”的理念,这固然是对不良行为鄙视,但更多是对自身生存环境和所持价值的珍惜与维护,和睦、友善与相互关照,是根植于农耕民深处的核心价值,就这样,在一啖一食之间,相互传承、相互制约。月白,风轻。此刻,惬意的时光属于这群乡村汉子。
    孩子们枕着一天的兴奋与疲惫进入梦乡,在些些呓语中盼着明天。
    清晨,炊烟与雾霭在屋檐和树丛中缭绕,小伙伴们揉着惺忪的睡眼,一个个从家里溜出来,急不可耐地合计一天的活动。午饭后,知了唱得更欢,燥热难耐的我们,或许正骑在心仪的果树上大快朵颐。傍晚,斜阳笼罩,一个个泥猴、皮猴,走出沙滩,自闽江“泳而归”……
    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。小巷的女人喜欢晨起浣衣,做完早饭,家庭主妇们不约而同,或提或挑,带着家人隔夜换下的衣物,去闽江边洗涤。台阶旁,一排溜的洗衣妇,沐浴着霞光,七嘴八舌,叽叽喳喳,江水温润,鱼儿绕膝,好不畅快。清清江水荡涤汗渍,即便孩子们旧旧的汗衫,也透出阵阵清香。
    夏季的小巷是芳香的小巷。茉莉花、玉兰花、夜来香还有瓜果的香味儿随风飘散。最有特色的,是闽侯上街公社一带广种的茉莉和玉兰,夏季收获的季节,花农们凌晨下地摘花,正午前整理收拾完,一定要赶在下午送到福州工业路的“香料厂”去卖。制作香料、香精和茉莉花茶的花,须当天采摘并保持完整。时令的花很娇贵,花农们用竹编的篓、或麻织的袋子盛装,架在自行车上,过江而来,一拨拨成群结队地从门前的小巷穿过,石板路凹凸不平,自行车颠颠簸簸,花香随处飘溢。夏日的午后,我们就这样沉醉于花之香氛。
    除了闽侯的茉莉花,家乡的白玉兰也是福州一绝。玉兰花树一般都很大,常要双人合围,小时候去姑姑家,她家门前就有数棵高大的玉兰树,采花时要将竹梯搬上树杈,用绳子绑固,采花人爬上竹梯,再用小竹勾去勾采。孩子们在树下捡拾,但因摔落地下,花品差了些,故价格也低。
    如今,面对工业化的颠覆,我能捡拾的,只是在应季时节,从出租车上系挂的几朵玉兰或茉莉回味当年的情景;偶尔自己开车,也会等待红灯时,买上两串路边花童之售物,闻闻嗅嗅,聊慰童年之想。
除了花香,还有鱼香。我家隔壁是供销社的酱鱼奇厂,做虾油、酱油和一些咸菜。虾油是福州特产,也称鱼露,用小鱼、小虾泡制而成。夏季泡制虾油的大缸的盖子一定要打开,令食物曝晒,通过光与热的作用增其鲜味。小巷常年都或浓或淡地飘着豆香和鱼虾香。对岸闽侯的百姓,每每去福州,扁挑两头都带着数付竹筒,用来盛装酱油和虾油。这种竹筒长近一米,是将多年生的老竹中间打通,上头留洞。因为要替邻里相帮代买,所以每个过江进城的人几乎都要挑好几付竹筒,他们先将竹筒寄存在供销社,做好记号,回去时挑上几十斤油带回去。小巷每天都能见到这些肩挑调料、脚步匆忙的人们,他们挑回去的,是一家的滋润和邻里的满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未完待续)


分享到:
    
回到顶部 
福建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-7 本期已有12916次访问,全刊已有4451797次访问